地質地形
磅礡動人的地景 地理學的天然教室
東部海岸地區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後,引發之陸生運動所形的陸地,加上河流及海浪之侵蝕作用,陡起陡落的山巒與峽谷,曲流、河階等地形;在海岸地區則雕鑿出變化多端的珊瑚群礁和海蝕地貌,構成磅礡動人的地景。由火山島弧推擁而成的海岸山脈,為呂宋火山島弧北延的部分,由島弧安山岩質岩漿凝固而成的中新世至上新世火山岩與含火山源的海相沉積岩所組成不僅火成岩的地質結構異於中央山脈,其地形更是險峻中帶著靈氣,地理景觀獨特秀麗。花蓮溪到卑南溪間的花東海岸,則分佈有海岸階地、沙灘、礫石灘、礁岸、離岸島、海岬和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溝等海蝕地形,並在板塊持續擠壓下,影響的陸地隆升,地形相當發達,是處地理學的天然教室。
從海岸山脈看島弧的演變
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互撞,形成蓬萊造山運動,使沉沒太平洋底下的台灣島浮起,並為我們帶來海岸山脈。海岸山脈位於花蓮與台東之間,南北延伸仿如兩頭尖的梭子。構成的岩層由老到新分別為:奇美火成雜岩、都巒山層、大港口層、利吉層及卑南山礫岩。海岸山脈的岩層組合,記錄了島弧演變的程序,包括了火山島的形成區域、急速下降而堆積巨厚的沉積物,及板塊碰撞所產生的沉積物。
珊瑚礁海岸地形
東海岸的富岡地質公園(小野柳)、三仙台、大港口及石梯坪等地,都可見隆起的珊瑚礁岸。珊瑚礁岸是生在水面下的珊瑚蟲遺骸堆積而成,在東海岸,多分佈在火山集塊岩周圍,並隨著陸地的上升作用,抬升到現今的海岸位置。
凝灰岩海岸地形
海岸山脈在距今400~400萬年以前火山活動劇烈,爆發性的火山活動,常將粗、細岩塊和火山灰吹灰空中,落下後沉積於陸上或海中,形成火山碎屑岩,其中細粒的火山灰沉積之後即形成凝灰岩在石梯坪地區的白色海岸級是凝灰岩海岸,在這些凝灰岩層中,還可見到火山灰沉積時,與水作用所留下的痕跡。
岩岸地形
東部海岸山脈的岩層,主要有礫石層、砂頁岩互層以及安山岩質的火山岩等,部分地區由於岩質堅硬,形成高聳的山峰和陡立的海崖。強烈的波浪經年累月衝擊海崖,蝕出了海蝕凹壁,再繼續發育,逐漸形成海蝕平台或岩台等岩岸地形。
礫岸地形
海灘的沉積物,如果是直徑大於2公釐的石礫,就稱為礫灘或礫岸,如三仙台的海岸。這些礫石,大部分是由斑狀安山岩構成的鵝卵石,小部分是石灰岩礫石。一般來說,像暴浪一類的高能量波浪,常是造成礫灘的環境背景。
砂岸地形
波浪、沿岸流等搬運沙礫堆積在海濱,就形成了海灘。海灘的沉積物,如果是疏鬆的沙粒,即稱為沙灘或沙岸。東海岸的磯崎灣即是典型的沙岸,尤於差異侵蝕作用,八里灣軟岩向內凹而形成海灣,因此具備了聚砂的能力;沙灘呈灰色,海灣的後方則是一片海岸階地。
氣候環境
北回歸線橫跨 雨量豐沛且陽光普照
台灣東部南北長約250公里,分隔熱帶及亞熱帶兩區域的北回歸線,恰巧橫跨於花、東兩縣交界附近,氣候型態也因此略有差別。大體而言,花蓮地區的氣溫約較台東地區低1-2度。全區夏季平均溫度約在17度到29度間,冬季則在16度到20度之間,不過夏季白天氣溫經常達到30度以上。溫度雖高,但在高山大海的環繞中,此地並無西部都市地區的燠熱感。
季風
夏季(5月至7月) 盛行西南風;冬季(10月至次年3月)受中國北方寒流的影響,東北季風盛行,其風勢與東北信風來向相符,兩風力相合,較夏季季風強盛。
颱風
另東海岸的颱風頻繁,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間。發生於西太平洋地區的颱風,如果路徑通過台灣,則自東部登陸的機會頗大,常造成災害。但若颱風只是掠過台灣,則會造成的長浪波波襲擊海岸的景象,是一個動態的自然奇景,頗為壯觀。
雨量
此區的雨量相當豐沛,年降雨量可達2000毫米,但多為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驟雨,陰雨綿綿行不得也的日子並不多,尤其台東地區經常陽光普照,非常適合旅遊。